2014年语文高考因“高考改革首年”而备受关注,此前半年间,针对高考改革详细方案、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样题、一模二模命题动向等阶段性热点,坊间曾经有许多观望和猜测。针对此话题,我也已经撰写过很多文章,比如《解读2016中高考改革方案》等。这次高考真题,相当于是对语文学科高考命题改革的执行方式进行一次拍板确认,此前种种猜测,均要在此得到确认,并且会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2015、2016两年高考的大体方向。至于传说中酝酿着更大改革力度的2017年,或许还暂时难以想象。 整体来看,今年的试卷难度在绝对难度上延续了有所降低的趋势,但灵活性伴随着题型改革和命题思路改革而进一步加强,语文基础扎实、语文应用意识强的考生会比较占优,针对旧思路和旧题型的“答题公式”并不占据优势。具体谈到今年高考真题中传达的变化时,本文姑且还以题型模块来进行串联,各模块中体现出的语文改革方向,也会同时加以剖析。 语文基础:传统文化加力度,分值加大更灵活 针对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题型改动,在此前《考试说明》样题中有非常明确的展示——第一,在文段语境中考察基础知识,体现“应用”思路;第二,俗语、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进入考核范围;第三,日常语言应用题等新题型出现。从今年高考的具体命题内容来看,题量和分值均有增加,题型上则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命题框架。本次语文基础部分共有10题,总分22分,大大超过此前的5题15分。题目内容中,除了考察俗语在语境内应用和对联下句选择外,还涉及到了对联文学常识、语言日常表达应用等。此外,针对诗歌鉴赏的意象、艺术手法的题目也出现在语基部分,文学常识只考了一个点——《红楼梦》中“冷月葬花魂”一句的作者,构不成影响。 具体到难度上,今年的语基题在往年基础上难度略降,但是因为题型的灵活度大大增加,因此对考生有一定程度的挑战。 古诗文阅读:题型综合减默写,虚词淡出成现实 文言文将原先的大阅读、小断句和名句默写等散碎的题型做了整合,统一到了同一篇阅读文段《偃虹堤记》中间。断句出现在大阅读原文中、名句默写与阅读原文结合等新型出题方式或许会让考生有始料未及的感觉。名句默写题只在“语境默写”的形式下保留了3分,大大颠覆了原有8分全考死记硬背的方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一模开始的“淡化虚词”倾向也反映在了语文试卷中,本次考察“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俗称“虚词题”付之阙如,虚词只在原来的“实词题”中出现了一个选项。这样的变化,吻合了之前对“文言文教学和考试倾向阅读能力与应用”的强调。 阅读延伸题本次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之后,要求考生联系《偃虹堤记》和《岳阳楼记》谈谈对它们的感受。这两篇文章从内容和思想层面均堪称姐妹篇,考生不仅要展现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关注课内知识的应用,这是“参照阅读”这一命题思路的典型体现。 本次诗歌鉴赏不再是李白《古风》而变成了杜甫。题型方面,则是对2012年北京语文真题《柳堤》的复刻,一道单选、一道五选二、一道简答题的命题形式,主要考察对于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兼顾了与其他诗歌甚至史书传记的参照,整体来说难度不大。 本次文言文阅读29分,诗歌鉴赏11分,再加上语文基础知识中涉及的诗词和对联等文学常识,传统文化整体在试卷中所占的直接考察分值超过50分,堪称是历次北京语文试卷中的新高。 现代文阅读:差别赋分待考察,简答题型最常规 社科文阅读部分的最大变化是未出主观简答题,只考了三道选择。这三道选择题从表现上来看有可能涉及到“差别赋分”这一命题改革方式,但是具体分值分配可能要看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才能确定。散文阅读板块则是本张试卷中最为“淡定”的部分,从选篇、题型和考察知识点的角度均无太大变化,基本维持了前几年高考中的固定形态。或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散文最后一道主观题有点像北京新课改之前的“观点阐述题”,作为阅读延伸题的早期形式,这个题目也更倾向于考生本人态度和观点的表达而非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视作是一个“小阅读延伸”。可以看出,本次高考试卷中要求考生本人谈感想、谈观点的题目比重有明显增加,这或许也是高考改革方案中“强化个性表达和思考”这一理念在作文题之外的体现形式。 作文:微写作三题选一,大作文思考传统 今年是“微写作”面世第一年,针对“双作文”考查形式,此前考生们得到的临场解题锻炼机会不算多,可能出现在作文板块耗时多于往年的情况。但是今年从题目本身来说,降低了因为改革而带来考生成绩波动的危险,同时充分关注了不同考生写作难度的公平性。 微写作部分延续各大区二模风格,共有三个不同材料,分别涉及分享感受、阐述观点和抒发情感,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比起让应届考生在短暂的几个月内练熟所有文体的写作套路,这样的任选设置毫无疑问是人性化的,是降低考验难度的。 而从微写作所给的背景材料来看,均以生活场景或者社会热点时事为选材对象,三段材料内容分别是“语文老师让你给学弟学妹分享语文学习的感受与经验”、“谈谈对高考家长送考问题的看法”、“以抒情的文字或诗歌纪念自己的十八岁”,这样的内容选择充分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现实,保证大家有话可说,既保留了一定的考查区分度,也能让孩子自由地抒发真情实感。同时,题目也保留了尖锐的现实关注,“高考家长送考”问题,还是值得让孩子们思考并表达的。 今年大作文题目中同样也预留了结合生活、联系实际的空间。“老规矩”这个材料话题,与之前央视的“家风”节目一脉相承,说穿了也就是高考改革方案中一直在强调的“传统”,这个题目同时勾连了“传统”与“现实”,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老话题,远有湖北卷的“旧书”“书信”,近有北京卷的“细雨湿衣看不见”“手机”,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不算新鲜了,只要考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件、思潮与现象,并且思考它与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那么这篇作文一定能得到高分。 结语:新高考来了,你还在用旧思路学习吗? 2014年北京语文试卷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新”。以往每年中,或许会有一两道题突破《考试说明》的样题,给考生突然袭击之感,但绝不会像今年这样力度空前。在2014版《考试说明》样题本身已经大刀阔斧地对命题形式进行改革后,2014北京语文真题又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了更加突破性的一步,特别是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形式在此前样题中并未体现出如今的程度。这样的大变化,考验的已经不是考生们知识点的记忆牢固程度,而是大家的临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而在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样的变化还仅仅是开始,未来两三年内,至少北京语文高考题还会在目前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或许是更多靠灵活应用不靠答题模板的新题型,或许是考题难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提升。今年的应届考生作为应届改革的第一年,要求以“平稳过渡”的心态进行,但是在这套题目中体现出的动向,必须引起未来几届考生的严肃重视。请各位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路,抛弃所谓“答题公式”“必备素材”“作文模板”,真正站在日常应用的角度学语文、站在培养能力的角度学语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不论改革的号角如何吹响,均可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乃中,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语文学科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而思旗下东学堂语文产品总负责人,多年来精研北京高考命题及答题方法,2010-2013届高考,累计指导近百名学员考入北大清华,考入985高校学员达所带学生总数60%以上。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