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校现“下乡”潮 经济强县出地出钱2015/5/19 14:12:00 阅读 参与讨论()

  一些经济强县热衷引进优质教育,面对递出的“橄榄枝”——   高校“下嫁”别只盯着土地房子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要整体搬迁到浙江省慈溪市了。该院院长王爱琦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正式回应说:“800亩土地、8个亿,嫁出去了。”   在浙江省,类似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下嫁”县(市、区)的高校不在少数。据有关人士透露,全省22所独立学院中,除了浙江大学[

  一些经济强县热衷引进优质教育,面对递出的“橄榄枝”——

  高校“下嫁”别只盯着土地房子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要整体搬迁到浙江省慈溪市了。该院院长王爱琦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正式回应说:“800亩土地、8个亿,嫁出去了。”

  在浙江省,类似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下嫁”县(市、区)的高校不在少数。据有关人士透露,全省22所独立学院中,除了浙江大学[微博]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微博]坚守省城杭州与宁波市外,其他独立学院与相关县(市、区)进入了“谈婚论嫁”阶段。

  面对省内本科高校的“上山下乡”潮流,浙江一批高职高专也当仁不让地在抢占“下嫁”县(市、区)的先机。

  县域GDP超过1000亿元催生高等教育热?

  正式签署搬迁至慈溪市的协议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还抵制过一场高校与地方合作搬迁的“婚姻”。

  据介绍,浙江某县愿意出800亩土地、8亿资金引进该学院。不过,校方认为,地方政府虽然在土地资源方面可以轻松满足高校需求,但当地的产业基础与社会实践条件不利于办学与人才培养,便痛下决心把这段“姻缘”给掐断了。

  不过,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同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签署协议之前,慈溪市也曾主动出击物色各类高校。最初,该市希望办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但是,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是,必须引进全球排名前30名的高校,否则不予批准。然而,世界前30名的大学又似乎不情愿以这种模式合作办学,这个意愿无疾而终。

  紧接着,该市又拟引进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微博]办分校,因种种原因梦想再次落空。此时,宁波另一所高校主动表示愿意迁至慈溪,却被这个经济强市一口拒绝了。

  2014年,慈溪市GDP1111.56亿元、财政总收入196.92亿元。据有关人士介绍,在新的发展阶段,慈溪市有着“大桥梦”、“大学梦”与“大港梦”。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即连接上海、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目前,正在推进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大港口等建设。

  引进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两所高校的海宁市,2014年GDP668.48亿元、财政总收入108.49亿元;引进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的诸暨市2014年GDP980.48亿元,财政总收入109.54亿元……

  对于这种沿海部分县(市、区)迫切引进高校的意愿与举措,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试图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给予解释。有的学者说,县域GDP超过1000亿元就会产生发展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冲动。有的专家认为,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高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发展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层面;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大学将延伸到县市区域生存发展。

  给土地建房子容易,育人环境并非朝夕而成

  某“下嫁”到县(市、区)的高校,当地政府起初只愿意出500亩土地、5亿元资金,后来高校把身价提高到800亩土地、8亿元资金,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地方政府答应了大学的要求。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引进高校的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投资,还是留在了当地并没有外流;引进一所万人规模的大学对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增加文化发展氛围,支撑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既可以用大学提升县市区域形象,又可以让经济社会发展受益的项目何乐而不为。

  因此,现在沿海部分经济发达的县(市、区)引进高校的热情与劲头,不亚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外资的情形,屈指可数拟外迁发展的高校也成了不愁嫁的“公主”。部分高校的校长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每周都要接待一两拨儿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商谈的中心话题就是引进高校。

  一些大学拓展、整合资源的路径是借鉴美国加州大学在伯克利办分校、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在珠海办分校的模式与经验。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说,2000年左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微博]与宁波市北仑港区、2004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微博]与宁海县模具城,都进行了校企点对点、专业与产业面对面、院校与县市区整体对整体的成功合作。

  关注并研究高校与县域合作的厦门大学[微博]教育研究院教授史秋衡表示,不同高校成功的途径不一样。建设大学、大楼等硬件工程容易,但是构建专业建设与育人环境等软件工程难度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谁先搬到县(市、区)办学,谁就要最先经受考验,开始几年招生分数肯定要下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院长王爱琦说,省内独立学院搬到县(市、区)办学以后,大家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重新洗牌往往取决于母体高校的综合实力与所在县(市、区)的区域优势等。记者登录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微博]官方网站就发现,该学院搬迁到绍兴市柯桥区,但是官方网站宣传的学院地址仍为杭州市之江路182号。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说,对地方政府而言,引进高校更多考量能否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或支撑作用,站在高校的角度则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提高了,两者的利益能否实现最大化是个关键问题。

  纯粹为获得土地、房子搬迁整个高校得不偿失

  对于地方政府通过给土地、资金吸引高校整体搬迁的模式,史秋衡认为,需要用时间与实践来检验。现在最怕的是,地方“一窝蜂”地引进高校,只顾一次性硬件投资,而不关心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经费保障能否负担得起、运作模式有没有理顺等“软件”问题,引进的高校将来有可能成为县(市、区)一个包袱,对高等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从要资源、土地与房子的角度搬迁高校,不考虑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宁海学院院长余位增说。

  一个学生去一所校舍、专业全新的高校,与到一所有很多专业学科的老大学相比,其成长环境完全不一样。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在2015年全市高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不能纯粹为了获取资源搬迁整个学校,单单为了争取一块土地、几栋房子,到县(市、区)办学可能得不偿失。

  宁波市副市长张明华则要求,有关高校着眼长远发展需求,明确各校区管理定位,构建科学的各校区管理体制与文化认同,实现各校区与所在县(市、区)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赤弟介绍,该市已在国内率先出台指导意见,探索建立高校与县(市、区)政府共建的长效机制。县(市、区)政府要把发展高校纳入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地合作机制,对与区域产业相对接、成建制搬到区域内的高校二级学院,予以生均经费补助,具体标准由校地双方商定后在共建协议中列明。

  继本世纪初大学城建设之后,高校“下嫁”县市区潮流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办得好带动县(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得不好地方政府丢人,高校声誉受损。据有关人士透露,浙江省教育厅领导亲自主持有关大学校长与市长的协调会,并提出严格要求,市政府工作做不好、不到位,省教育厅不批准。大学教代会不通过搬迁决议,省教育厅这关也过不了。(记者 李剑平)

推荐给好友:【/News/2015-5/107088
相关资源: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高中教学参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