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Ⅰ) 第25题 共命中40分 【高考真题】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命中试题】 1.【2016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第27题】 (27)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B 2.【2016届四川广元高三下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文综历史卷 第25题】 (2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答案】B
3.【2016届安徽安庆高三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第25题】 (25)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 A.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B.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C.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4.【2016届甘肃兰州高三实战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第25题】 (2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答案】A 5.【2016届江苏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第1题】 (1)《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B.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C. 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D.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答案】C 6.【2016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第26题】 (26)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答案】C 7.【2016届山东蒙阴县一中高三二轮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卷 第32题】 (32)“万历年间,浙江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劳作,佣值二铢。”该材料明确反映出该时期 A.商业十分发达 B.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答案】B 8.【2016届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三4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 第24题】 (24)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答案】D 9.【2016届江苏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第4题】 (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 A.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A 10.【2016届贵州高考4月适应性考试第40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 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l/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紫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时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答案】 (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 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 (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实行财政税收改革。 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 建议:废除重农抑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税改革,以刺激消费;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松绑”(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解决通货紧缩。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