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喜讯:2017年高考真题——文综政治(全国3卷)第39题 共命中112分2017-06-26 10:37:00 阅读 参与讨论()

喜讯:2017年高考真题——文综政治(全国3卷)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共命中112 分 《高考真题》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Ⅲ卷) 第39题 /down/2017-6/8/2743606.shtml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

 

喜讯:2017年高考真题—文综政治(全国3卷)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共命中112

 

【高考真题】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Ⅲ卷) 第39

/down/2017-6/8/2743606.shtml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

【答案】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3)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

 

【命中试题一】广西桂林 百色 梧州 北海 崇左五市2017届高三5月联合模拟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down/2017-5/18/2703426.shtml

3920161130,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的特有时间知识体系。它所描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一般过程,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从黄河流域逐步为全国各地采用,并流传到世界各地。它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积累和结晶,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其蕴含的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仍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也生动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动态地完善,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吃春盘、春饼等习俗,会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具有韵律之美。

1)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二十四节气让生活更具韵律之美。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

3)就“二十四节气”如何在当代焕发新活力,请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和工作生活。在认识和把握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当时当地气候和条件,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节气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①“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保护这一人类共同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②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③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与传播,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④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答案示例:重视研究,结合新时代,挖掘新内涵,完善和丰富节气知识;加强宣传,普及节气知识,倡导积极运用。

【命中试题二】广西名校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押题卷文综政治试题

/down/2017-5/16/2697431.shtml

39.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深。在纪念联合国成立20周年讲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携手共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一战爆发以来的百年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面向人类未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习近平主席三年多来在多个场合、多次演讲以及政要会面中已经有不下100次提到了“命运共同体”这一词语,一次次深入阐述着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也向世界提交了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材料二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取得卓越的外交成就,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2)运用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

3)在国际社会上,有些国家认为: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虚无缥缈的,永远无法实现的。请用所学知识反驳该观点。(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板块的知识中任选—个相关知识进行驳斥)

【答案】

1)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深,需要形成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世界形势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④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零和博弈和集团政治,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①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结果。

3)①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各国经贸日益紧密,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必将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实现的过程尽管充满曲折,但其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命中试题三】《KS5U解析》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down/2017-2/16/2544121.shtml

14.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不仅是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等讯息的记录者,更不仅是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肩膀,更重要的是,文物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堪称民族与国家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1)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需要加强文物资源保护,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社会历史的相关知识,分析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的原因。

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培育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

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教育功能,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有利于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针对现在经济领域中存在诚信缺失等现状,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

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讲文明,树新风;以德服人,厚德载物.

【命中试题四】【KS5U解析】广西来宾市2016届高考政治二模试卷

/down/2017-4/24/2662131.shtml

14.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一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划》强调,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材料二  通观中国历史,国家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的知识说明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为什么要在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德治。

3)公共道德缺失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法德并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请你就如何加强德治写两条建议。(每条不能超过15字)

【答案】

1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精神力量;

有利于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有利于促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2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

德治和法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单纯的法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化精神衰退则国家治理相对颓废,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重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在德治和法治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3法德并举,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中华传统道德思想与时俱进.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