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题中心>>语文试题>>语文一轮复习试题

2005年高考全部诗歌题

资料类别试题

一轮复习试题 

提供方式免费

下载扣点0

教材版本无版本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guozbc

更新时间2006-3-18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2005年高考全部诗歌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云贵川)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山东)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西)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湖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9、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黑龙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河北)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广东)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北京)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15、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上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6分)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6分)   (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3、.(8分)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6分)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5、(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6、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7、(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8、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9、(6分)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10、(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11、(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2、(8分) (1)2分 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写出其中任意一组,给2分 (2)(3分)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3分)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13、(6分)(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4、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5、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16、(6分)   (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