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这是一组关于考点例析、答题思路和技法指导的文稿。分为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几个部分,共有66个文稿,供高三备考师生选用,有一定的技巧性、实用性,归纳性强,因而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一定灵活性,与表达内容存在密切关系。实际运用时,如果我们不能理清思路、分清层次,便很容易对特殊语境中标点符号的正确性使用产生困惑,下面就以我们容易遇见的难点为例加以分析。
一、正确使用问号
【例1】记者由此推想,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2006年山东高考卷)
此句虽有表面疑问词“多少”,但依然无疑问语气,句末只能用句号。疑问句是向听话人提出问题并期待回答,否则纵有疑问词,也只是陈述句。再如:
【例2】火车售票外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2006年湖北高考卷)
第二句是客观陈述事情,没有提出特定问题的情境,故应将问号改为句号。除此外,有时间接引语中陈述名只是陈述提问情况,并未直接引用说话人的疑问句,语调也平缓,只能看作陈述句,不能误用问号,如以下就是问号错用:
【例3】座谈会上有人问他对目前相声表演中出现的新形式,如男女对口相声、电吉他相声、群口相声有什么看法?
二、正确辨析引进技术号使用正误
【例4】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2004年全国高考卷Ⅱ)
句中“城市垃圾处理”在前句已经出现过,不应再作为特殊称谓或强调,双引号的使用是多余的。双引号本身有分割语言单位功能,几个并列引用部分之间没有必要再加顿号或逗号,但在停顿的同时往往又易与其他标点符号混用,如:
【例5】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站”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实验获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