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提纲挈领,诗谜激趣
在教学《勾践灭吴》时,引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可吞吴。”(蒲松龄写)提问:“对联的下联写的谁?他是怎样吞灭吴国的?请看课文《勾践灭吴》。”
2.由面导点,课前激趣
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