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形具而神生”,这是《荀子•天论》中的一句话,借此可以从哲学的高度透视多种艺术中“形”与“神”的本质关系。“神”是无形无象的,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的东西,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外在的“形”,通过外在的“形”显露出来。这也就决定了任何一种艺术首先必须重视形象的塑造。艺术家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多种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而作为一个艺术鉴赏者也必须首先着眼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从这个“唯一的存在”中去感受、领悟蕴含于其中的“神”。
诗歌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歌这文学殿堂中的“精灵”,文学发展史上的“先锋”,更强调艺术形象的准确、精妙、生动、形象的表现。早在公元400多年前,钟嵘敏锐地指出永嘉以后的玄言诗“淡乎寡味”“理过其辞”“平典似道德论”①,他提出的“滋味说”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中唐诗僧皎然进一步提出“诗情缘境发”“假象见意”②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超以象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③从而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意境说。在近体诗成熟并达到顶峰的唐代,诗人们都不遗余力地在诗作中创造五彩纷呈的艺术形象,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这里本人仅以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的部分代表诗作为例,简述一下赏析古典诗歌中的“景语”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