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政治部分一、背景材料 1、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民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2、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员众志成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积极施援,经过顽强努力,抗震救灾斗争在抢救人员、安置受灾群众等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3、为表达全国各族人员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21日为全国哀悼日。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亿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 4、2008年6月8日,国务院公布施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确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规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5、截至2008年9月11日,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75.54亿元;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合计(不含特殊党费)595.69亿元。 6、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造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我党和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二、知识链接 1、经济常识(1)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国务院公布施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是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3)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建立和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保证。国家用于救灾的物资属于社会保障支出,体现了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2、哲学常识(1)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强大力量,体现了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进行说明亦可)。(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形成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强大凝聚力。(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树立了全局观念。抗震救灾要保民生、保交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了重视局部的作用。(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抗震救灾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5)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是我们应坚持的正确价值观。(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要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无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子弟兵、各地奔赴灾区的志愿者,还是在后方给予支援的人们,都在考验面前努力表达着对生命的崇敬,谱写着无悔的人生。(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始终是抗灾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