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二年级联考
历 史
命题单位:合肥一中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l至第4页,第Ⅱ卷第5
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级、考号、姓名,并认真核对与本人班级、考号、姓名是否一致。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所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栏内。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进行填写。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
A.诸侯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侯 D.大国之间争斗,问鼎中原
2.对《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与《北宋文官出行图》的分析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封建统治通过出行排场显示自己的权威
B.北宋继承了唐朝后期的官制及腐朽作风
C.北宋文官地位提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官员出行摆排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避讳是中国传统。子为父讳,臣为君讳,不能把尊者的名字从嘴里说出来,从笔下写出
来,这是名讳。孔子作《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一个原则,对
尊长或贤者的过失或视为羞辱的事,取隐讳迥避的态度,这也是“讳”。下列相关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避讳”是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在文化上的反映
B.“避讳”对古代文献资料的使用造成不利影响
C.研究“避讳”制度有利于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D.“避讳”体现了对长者的尊敬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