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风月作骨 人生哲理为宗
——苏轼《赤壁赋》解读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他在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前人认为《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确实“风月”已成为本文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因此在教学时只有把握本文的“风月”文字,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他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苏轼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幅月夜秋江图:看“清风徐来”,秋气多爽!“白露横江”,秋意特浓!“水光接天”,秋水正旺!“月出于东山之上”,秋月如此迷人!如此秋江秋月秋夜,确实让人心旷神怡。但月亮为何“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本指人来回走动,作者是逼真传神地写出月亮令人不易察觉的缓慢移动呢,还是指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呢?这儿可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而秋江壮阔又会激发作者浩阔胸襟,更会激发作者非凡的想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已是虚写,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中融注了作者欢愉的畅游之情,同时为下文的感情转换张本。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江山风月不仅为我们创造出了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更为后文的主客抒情议论提供了触媒和载体。
“饮酒乐甚”,自然要“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面对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作者难免有知音难觅之悲,而客“倚歌而和之”,似乎洞悉作者内心的贬谪之愁,一曲洞箫,吹得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凄切,让人不禁怆然而泪下,竟能使藏在深水里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因之哭泣。连想象中的情景都和江山风月有关,作者构思之缜密可见一斑。而这和“饮酒乐甚”的气氛极不协调,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何为其然也?”承上启下,有问必有答,这便出现了客的议论,于此,行文便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过渡到哲理的畅达。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