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学案中心>>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导学

名师点拨:怎样把握古诗主旨

资料类别学案

学案导学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教材版本无版本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1159237496@qq.com

更新时间2009-7-16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怎样把握古诗主旨

石新华 

众所周知,无论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以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为前提。把握了古诗的主旨,就犹如拿到了开启古诗阅读之门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诗人表现的思想情感往往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

历,所以分析诗人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请看2005年山东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平,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从诗中“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要表

现的是愁苦之情。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望远,为何会因无山遮望眼,神州尽览而愁苦不堪呢?这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注解中提供的“南宋后期诗人”这一信息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中原沦陷。统治者苟安于江南,无心收复失地这一历史背景,于是就不难理解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远望中原产生的“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一反常心理了,问题也就有了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又不忍、不望又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