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部分名词解释
风骚传统: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也称为“诗”、“骚”传统。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
献诗说: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到了孔子,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