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题中心>>地理试题>>地理单元测试试题

2010高考地理针对训练二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

资料类别试题

单元测试试题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地理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18100@sina.com

更新时间2009-7-23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原创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2008919日电:由国家环保部主持的“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于19日通过评审,标志着我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编制完成。这一规划将成为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为进一步深化建设生态城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材料三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8.39%

4.19%

26.9%

11.5%

4.3

11.5

7.7

   1)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简要说明“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4)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  1)内涵:“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把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从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4)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