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之外
《乡愁》在近半个世纪的传播中,无疑已成为经典性的怀乡文本,甚至将余光中符号成一位“乡愁诗人”,将他其他的诗作、文章与文学领域的成就与贡献遮蔽。那么,在《乡愁》之外,余光中是什么模样呢?
在2010年8月25日的“30年·深圳梦典”大型诗乐晚会上,余光中朗诵了新作《秭归祭屈原》。当晚,余光中还朗诵了一首不一样的诗《控诉一支烟囱》。这首写于1986年的诗,余光中称之为“环保诗”,这类题材的诗,至今他已写了一百多首,与怀乡、怀古的诗一样多。“其实怀乡诗只占我诗作当中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点五,还有跟乡愁有关联的怀古诗——写历史、写人物的也有上百首。”
当问到他如何看待《乡愁》一诗牢固地将他钉在“乡愁诗人”的形象上,将他符号化,甚至这类诗对他的其他作品形成一种遮蔽时,他觉得这是难免的,很多作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回顾自己的创作,余光中觉得自己整体来讲是一个反都市的诗人,从乡愁诗写到环保诗,基本上体现了这样一个写作的脉络。尽管生活在都市,但常会感觉生活在都市的边缘。他没有将都市与田园对立起来,他没有去写伪装的田园,也没去标榜都市意识,但大致可以看出他对都市的批判态度。
余光中不用手机,他不上网,平常也不用电脑,写稿都用手写,自己戏称还停留在“手工业时代”,为网络不及,是一条漏网之鱼。在汉语的语言问题上,他认为现在比20多年前更严重。这种观点,源自于他教了30多年的翻译课。他不仅将国外名家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也把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他最近翻译了济慈的一本诗集。他25岁时就翻译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而他也将中国的古诗、台湾诗人的现代诗翻译成英文。
对于目前国内翻译的现状,余光中并不表示悲观,虽然很少有大家冒出,但翻译的书是越来越多,他以台海为例,每年出版的书,翻译作品占了一半。而内地,据他了解,光译林每年都要出上千种翻译图书,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当然一些重要的翻译项目还是需要国家维持费用。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