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卷中心>>历史试卷>>历史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资料类别试卷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2 (立即充值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高二

上传人90608

更新时间2011-12-6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 更多

最新资源

基本信息

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其本质思想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2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3.《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b.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4.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该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相爱          b.以仁入法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

5.有学者说:每一次人类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一次文化发展的机遇。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以下事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

a.程朱理学的创立                   b.吴道子创作《送子天王图》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d.敦煌莫高窟的兴建

6.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显学

b.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特邀主编老师 zdy@ks5u.com 点评: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