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学案中心>>历史学案>>历史学案导学

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料类别学案

学案导学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立即充值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高一

上传人百变虾

更新时间2012-11-06 20:00:07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 更多

最新资源

基本信息   在线预览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学习重点 1.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重农抑商。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由公有到私有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②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③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2)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②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④税制改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注: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开始实行: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抑制土地兼并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特邀主编老师 wangzhong@ks5u.com 点评:

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查看更多本学科其它资料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