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2年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里写到: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这段材料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 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 民族企业的产品物美价廉 ③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 洋务经济诞生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2.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答案》a 3. 学完“洋务运动”后,老师在投影仪上展出一段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山前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你认为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设问太深、太宽泛,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思路 a.“外国利器”具体指什么 b.谈谈你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c.“自强”的本质是什么 d.从材料看,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