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宜春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l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但在平台方略上,清廷内部有招抚与武力征讨两种意见,多数大臣反对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最终决定武力征讨,但深知平台不是一件易事,早在康熙十七年他就要姚启圣等遴选福建水师提督,条件“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不可。”据此标准,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等极力保荐施琅。材料二 收复台湾后,许多大臣认为台湾“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最后,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8000 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 人驻防。(1)根据材料一,分析施琅能够复出的重要原因。(8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康熙帝的决定有何重大意义?(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