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2.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3.《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4.《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