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说明》 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灿烂多彩的文化以及世界领先的科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所以,最近五年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十分突出,特别是关于思想部分的内容,更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题目涉及。复习重点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儒学”以及“重要科技成就”和“文学艺术成就”等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上。另外在高考备考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阶段特征,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重中之重。 2.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科技发明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3.从总体上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文学艺术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成因;关注京剧的发展历程及其艺术成就。 4。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复习本专题内容应注意结合政治文明历程和经济成长历程中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深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注意各个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的时代特征。 5.用唯物辩证法观点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既要看到辉煌的一面,又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既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要避免盲目自大。《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加以吸收,形成了宋代程朱理学。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大大冲击了儒学正统,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人类文化进程作出了伟大贡献。但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滞后,其根源就在于没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辉煌。文学作品内涵深厚、风格新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都不乏风格独具的精品。 《主干知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指思想流派多。“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