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百家争鸣,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掌握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必修1、2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必修1、2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进行分析。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目标解析: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就是要掌握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张的差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也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1)容易混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到的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2)不知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史观,运用唯物主义去对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性质?设计意图:历史唯物地进行分析,看到文化现象发生的本质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回答,总结如下: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问题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设计意图:全面把握,重点比较,领会知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填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生活时代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主要观点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仁政:省刑法、薄税敛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民为贵,君为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