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当受礼遇。但,并非每个贤者都能受到礼遇,有点可遇而不可求的意思。不但要看你是谁,还要看你遇到的是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易中天在武大读完了研究生,导师胡国瑞要留下他。可是留校要校长同意,加上易中天是个“土匪”,没读过本科直接上的研究生,于是胡国瑞求见时任武大校长的刘道玉。刘道玉一听,这还了得,这个胡国瑞,别看只是个副教授,他可是中国第一部断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作者啊!刘道玉说:“只有官员拜见学者的,哪有学者拜见官员的道理!”于是反过来求见胡国瑞,并拍板将易中天这个“胡徒”留了下来……
陈寅恪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受到的礼遇更是无以复加。广州解放前夕,胡适和傅斯年屡次来电报催他到台湾去,被他一口回绝了。蒋介石曾几次派人去接陈寅恪,但均未如愿。没能把陈寅恪这样的“国宝”带到台湾,蒋介石一直感到很遗憾。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对陈寅恪的爱国情操十分敬重。就如何对待这样一位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学者这个问题,1956年,陶铸在广东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陈寅恪教授不去台湾,蒋介石要他去也不去,这本身就是爱国行动,应该叫爱国的知识分子。我看,他是我们的朋友。”陶铸将陈寅恪当作自己的朋友,经常去看望他,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当陶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