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利用多媒体
课件,展示一些音频和视频,设置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本课重点》 1、 戊戌变法的背景; 2、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本课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教学过程》课前: 1、完成《
学案与测评》课前导学的填空并识记 2、阅读思考题:(1)为什么要变?(2)变什么?(3)怎么变?新授:导入:用音乐导入后,教师阐述戊戌变法的含义。一、大势所趋提问:何谓“大势” ? 引导学生认识本目的主要内容为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请同学们浏览课本第一目内容,并结合教学案,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2、找出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1、国际背景: 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2、国内背景: 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②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政治)引导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找出历史根源。过渡:按照社会背景的一般规律推导,转入下一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