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学案中心>>历史学案>>历史学案导学

2014年高一历史复习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资料类别学案

学案导学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3 (立即充值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不限

上传人ylh@ks5u.com

更新时间2014-04-17 13:13:07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 更多

最新资源

基本信息   在线预览

目标导航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重点) 2.了解近代以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重点)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难点) 4.“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阐释。(难点) 要点导读 教材创新研读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1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1)变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物质生活 ①“穿”:“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服装五花八门。 ②“吃”: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等。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图文探究:右图是近代男装的变化。思考:中国近代男子服装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国近代服饰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提示:变化:男子服装原来以长袍马褂为主,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我国,民国成立后开始流行;辛亥革命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和平民化发展。

特邀主编老师 ylh@ks5u.com 点评:

值得参考

查看更多本学科其它资料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