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二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 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 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答案 b 解析 把握时间信息1953年,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选择b项。 2. 杨奎松教授把“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你认为“民族悲情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 b.中美关系的破裂 c.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实现 d.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答案 a 解析 中国发动“大跃进”运动是为了迅速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民族悲情意识”就是指中国人民对近代以来中国贫困落后的认识,而导致近代以来中国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故答案选a。 3.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 ③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 ④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事件的识记。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是1978年12月;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是1985年开始的;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是1982年;1987年,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故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 4.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