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以德”,语出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之口。1916年冬,时在法国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电,请他回国担任北大校长。蔡随即启程回国,他最先踏上的故土便是上海。
知道蔡先生此番回国,系应政府邀请,赴北大任校长职,友人中顿时产生两种不同意见。多数人劝蔡不要去北大任职,理由是北大太腐败,一旦去了,如果不能整顿好,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对此意见,蔡明白“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少数人所持意见与前者相反,认为正因为北大腐败,才更应该去进行整顿,即使整顿失败,毕竟尽了心。蔡元培就是视这后一种意见为“爱人以德”。
爱人以德,蕴含的是希望那个人心怀大目标、大境界,摒弃明哲保身,应该有所作为。蔡元培显然更认同并愿意接受这样的意见,所以他说“我到底服从后说,进
北京”。
蔡元培执掌北大,使北大一下子充满了强大的磁场,引入了诸如陈独秀、胡适、刘师培等各学科精英,成就了北大一段辉煌历史。事实上蔡元培执掌北大后,为不致有负朋友的厚望,事先已拟有计划,计划的第一步即先做调查。通过调查,蔡元培采纳了知情者的推荐,加上他此前的判断,首先亲自上门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初步人事任定后,“乃相与商定整顿北大的办法,次第执行”。然后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着手,也就是摒弃“科举时代留下的劣根性”,让大家明白,“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北大倡导“不做官”,“这一风气的改变,把当时北洋军阀和政客的社会基础给打坏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蔡先生虽然做校长的时间并不长,却对近代中国发生巨大的影响”(陶希圣语)。而此间老师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为此,蔡元培即“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旧学邃密”且“新知深沈”的胡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请进北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