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舌尖专政”文化,那么西方的饮食文化就是“肚子专政”文化。对西方人来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中国人则相信,民以食为天。孔夫子虽然说“君子食无求饱”,但他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国人来说,人活着似乎就是为了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中国,吃肉自古都是一种尊贵的奢侈享受,“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但自从进入工业化之后,国人的动物脂肪摄入量在二十年内整整翻了两番,工业效率让“酒池肉林”成为家常便饭,以至于穷人也会死于“富贵病”。
在中国舌尖文化的影响下,餐桌是宣泄之所,也是表演的舞台。一张餐桌一场秀。一会儿是富贵逼人的黄金秀,一会儿是天价吓人的豆腐秀。比谁出手大方,比谁动作潇洒。你数十万一桌“满汉全席”,我只做道三十五万的菜就可以力压群芳。比来斗去,难解难分。
吃成了当今一些人的“境界”,是他们数十年修炼的成果。曾几何时,食不果腹,遭人白眼。如今实现了“想吃就吃”的梦想,不但要纵情享用、了却夙愿,更要痛定思痛、一雪“饿耻”。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于是,越贵越开心,越稀罕越中意,鲟鱼鱼子酱、松露、番红花精、蛇、穿山甲、果子狸、猫头鹰、梅花鹿、孔雀,都是理想食物。“四条腿的除了凳子”,没有能逃过他们的法眼的;越生猛越满意,越血腥越高兴,吃活叫驴、吃活鼠、吃活猴脑。吃,对他们而言是全方位刺激,缺少了动物的蠕动、惨叫,就达不到吃的快感与狂欢。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全部被网罗一空后,人们饥渴的眼睛终于瞄准了自身,乳汁,胎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