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兴趣班里有两个熊孩子,成天出幺蛾子。老师每次都说得很客气,希望家长来观摩课堂。上周,几个家长特意请假旁听了一节课,果然有两个孩子格外淘气,其中一个什么也不听,跟八爪鱼似的东摸西摸,不停叫喊:“听不懂!听不懂!”另一个倒是学得很快,可就是不配合,别的同学和老师做游戏,他就在一旁冷笑。老师的教学还真没的说,生动活泼,还时不时提点两个熊孩子,累得够呛。下课以后,我们几个家长把课堂情况和两个熊孩子的家长进行了交流。那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的妈妈一脸愁苦:“我有什么办法?上课可不就是交给老师了吗?也不指望学什么,就是忙、没空,送这里来把时间占上。”另一个家长还挺自豪:“我们孩子学什么都快,老师教的不好,当然吸引不了孩子。”其他家长不干了:“上课也得有规矩,不能影响别人!”熊家长一撇嘴:“规矩多了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再说我们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不就是淘气点吗?聪明孩子才淘气呢。”家长甩手走了,孩子在家长身后做鬼脸。
这两个家长的态度真是两种代表,一种:我把孩子交给你了,好赖没我事了,反正咱家也不缺吃喝;另一种把规则和自由对立,不愿意给他任何约束,结果孩子的想像力全用在了破坏规则上。关于规则,我很同意孙云晓老师在《培养尊重好习惯》里的一句话:“规则是一种被自己和他人共享的权利。”孙云晓老师的“五个好习惯”丛书说得很实在:“儿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说得更具体、更实用一些,就是通过培养仁爱助人、主动学习、认真负责、自我管理和尊重他人五个良好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指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