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因其父亲的功劳在夏禹时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国(故地大约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春秋时徐国败于楚国,国力渐衰,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终为吴国所吞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对这一传说的解读,最准确是
a.夏朝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封制 b.江苏安徽一带战国兼并战争很激烈
c.古代的姓氏以血缘宗法为纽带传承 d.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严重
2.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
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 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
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 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
3.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
a.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c.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5.“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反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政的主要途径是
a.等待朝廷察举 b.参加科举考试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6.像中晚唐那样大规模、大范围任用差遣使,如劝农使、盐池使、铸钱使、两税使、出纳使、筑城使、户部使等,是此前历史所未具有的。下列对中晚唐差遣使设立的目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限制原有地方官员职权的行使 b.减轻地方行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c.防范官僚体制中管理上的漏洞 d.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有效掌控
7.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8.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9.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b.表明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
c.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