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2008-10-6 10:00:00 阅读 参与讨论()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其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他的学生和他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工作压力多侧重于外在要求对教师心理的影响,职业倦怠多指主观感受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影响。客观上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的不和谐。

一、何谓“教师职业倦怠”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一个人的社会期望值及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产生的失望情绪、疲惫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内外不和谐的结果。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其行为主要表现为:(1)降低职业价值,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是典型的拿“望天工资”;(2)缺少职业效能感,成功的体验甚少;(3)强化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教“望天书”,工作得过且过,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

二、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的。一个老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的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导致发生敢于平淡的消极心理,所以“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第二,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新近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社会在发展,对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三,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独生子女,加之社会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久而久之,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

第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从使教师自我价值丧失,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相当重要的指标,而至于学生良知的养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系统,这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沉重的伤害。

第五,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再加上周围好一部分教师刚刚退休或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因病去世,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教师职业很苦。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