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的记,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了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颇感到枯燥乏味。近几年来,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新课标新教法和自己大胆的课堂实践,我终于尝试着找到了一条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文言文,并且能发展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那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一、强化学生课前预习,初识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学
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例如我在教《与朱元思书》时,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查阅有关的工具书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只是一个预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预习上先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
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让学生积极质疑、解疑,积累词语
开课前,用新颖的导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进入情境后,首先让学生质疑。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后教师点拨。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有的同学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不容易理解。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接着就要提示本课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知识一般从七个方面来归纳整理:①通假字。②重点实词。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⑤古今义区别。⑥文言文句式判断。⑦难串解文言句子。根据不同课文的侧重点,而有不同的取舍。如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满井游记》一课,可侧重于四个方面的知识的整理归纳:(一)、一词多义(课后三)。(二)、词类活用。如文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也。”句中“泉”、“罍”、“茗”、“蹇”都是词类活用现象。(三)、文言文句式判断。对文中的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的判断。(四)、重点实词和难解句作为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