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郑燮(公元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扬州兴化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生性豪放,落拓不羁。中年(乾隆元年)举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颇有政绩,极受人民爱戴。乾隆十八年,潍县大旱,郑燮为救济灾民,请赈忤上罢官。晚年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他在仕途上虽不得意,但在诗、书、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有《板桥集》传世,《清史稿》卷五四有传。
在中国书画的历史上,再难找到郑板桥这样在民间具有历久不衰的轰动效应的。文人墨客也好,普通百姓也罢,一说起书法绘画,怪石兰竹,或是提起清正爱民的好官,人们都会自然地想起郑板桥、说到板桥郑燮这个名字。他的“六分半书”的书法、刚劲潇洒的“瘦竹、“难得糊涂”的名言,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确,“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包含着既简单又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千世界。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郑板桥可称得既有幽默个性、又有嶙峋傲骨的名士。
郑板桥的书法被人们称作“板桥体”,因为大众对其人品的热爱,所以数百年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操有何种口音的人皆争相传诵,有人说板桥体是六分半书,还有人说他是七分半书。其实怎样称谓并不重要,我们欣赏郑板桥书法,首先要分析板桥书法产生的时代条件和文化环境。了解了客观条件之后再来了解主观条件。
乾隆时代是满清王朝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乾隆在大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知识份子的同时,继续推行博学鸿词的选贤制度,以收拢汉族知识份子为其王权服务。他借编辑《四库全书》和翻刻《三希堂法帖》弘扬儒家地位、以达到规范知识份子审美观的目的。为了适应八股取士的需要,他大力提倡以“乌黑、整洁”为审美标准的“馆阁体”。康熙、雍正以来重视帖学而轻视碑学,致使王室成员把赵孟頫、董其昌奉若神明。乾隆本人写得一手绵软的毛笔字,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