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三个概念
1.微粒的酸(碱)性:指微粒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出H+(OH-)的难易。易电离出H+(OH-)的微粒的酸(碱)性较强。
2.溶液的酸(碱)性:指溶液中c(H+)[c(OH-)]的大小。相同条件下c(H+)[c(OH-)]大的溶液的酸(碱)性较强。
3.酸碱质子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叫做酸,凡能接收质子的物质都叫做碱。
二、定性比较
1.比较微粒提供或给出质子的难易次序
2.比较微粒结合或接收质子的难易次序
三、定量比较
1.同温下,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溶液pH或c(H+)的大小次序,或与同一金属(如钠)作用的剧烈程度。若溶液的体积也相同时,比较溶液中离子数或物质的量的大小次序。
2.同温下,比较相同pH时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次序。若溶液的体积也相同时,比较中和同种碱溶液量的大小次序,或与同一金属作用的情况(如,剧烈程度变化、产生H2的多少、消耗金属的量等)。
3.同温下,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对应钠盐溶液的pH或酸根离子浓度的大小次序。若溶液的体积也相同时,比较溶液中H+或OH-或酸根离子的数目(或物质的量)的大小次序。
4.同温下,比较相同pH的对应钠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次序。若溶液的体积也相同时,比较溶液中Na+的多少。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