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早期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人们所研究的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粗糙面,即使是高度抛光的表面上,也存在着无数的微凸体。当两个表面接触时,这些微凸体互相交嵌,要想使它们发生相对滑动,必须使一个表面的微凸体沿着另一个表面的微凸体上升做功,或者使微凸体发生弯折、断裂,由此产生了摩擦力。这就是摩擦的凹凸说,它主要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不断发展完成的。但是,在1734年,英国学者德萨古利厄斯(1683-1744),对于摩擦的机理提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他在考察了凹凸说的理论后指出:当两个表面制造得比较光滑时,它们理应较易滑动,然而实际上金属或其他物体的平整表面,可以抛得很光而使摩擦增大。他认为,这种现象只能从两个物体的表面趋近于接触时它们分子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来解释。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摩擦的粘附说。 20世纪以来,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对摩擦理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到20世纪中期,诞生了新的摩擦粘附理论。我们来考察两个互相接触的金属表面,不论它们做得多么光滑,从原子尺度看还是粗糙的。把这样两个表面放在一起,只在微凸体隆起的顶部发生接触,在表面的其余部分间会有8~10 μm或更大的间隙。原子力作用在几个原子直径的微小距离上,因此,这些间隙实际上把两个表面的其余部分完全隔开,使它们之间不发生作用。所以,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完全由表面上互相接触的微凸体顶部来承受。当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很小时,顶部将发生弹性形变;但是,只要法向压力超过某一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