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诗中圣哲;成都的杜甫草堂,则是诗国中的圣地。历代文人学士到成都,都要去草堂凭吊游览。中唐诗人张籍送人入蜀,曾这样叮嘱:“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送客游蜀》)可见他对草堂的仰慕之情何等深切。当年杜甫营造、居住的草堂,在中唐就已芜没,但那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又都完美地保留在他的作品中,只要翻开杜诗,草堂也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杜甫刚到成都,寄居在西郊草堂寺中。“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这几句诗,就是描写初到时的生活情景。当时,杜甫经过“一岁四行役”的颠簸,渴望有个安定的环境。成都由于没有遭到中原那样的战争破坏,相对说还比较繁荣、平静,于是决定在此择地安居,“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杜甫后来作过一篇思念草堂的诗,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营建草堂的情况:“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遭乱到蜀江,卧疴遣所便。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亭台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惟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寄题江外草堂》)从中可知,诗人到成都不久,即在上元元年(760)春,就已开始营建草堂了。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4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