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其数然,尧汤免亲睹”(《雷》)。水旱之灾,原是一种自然现象,历代都有。面对眼前的灾变,古人因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将这一切都归于神的意愿,并把救灾的希望,也寄于神的感悟。《诗经》中的《云汉》,就是一首周宣王求神祈雨的诗: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尽管祭祀了所有神灵,供上所有牺牲,但上天就是不听人世的祷告。古代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当天灾已经发生之后,想通过祈祷来解决,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春秋时期,齐国大旱,齐景公问群臣:“我想祈祷灵山下雨,怎么样?”晏子回答说:“那灵山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由于长时间干旱,它的毛发已经枯焦,浑身发烫,怎么会不想下雨呢?如果它能下雨,早就下了,求它有什么用处?”
在祈天祭神之外,古代也有一些比较切实的救灾措施。如《周礼·大司徒》载有当时救荒的十二条具体办法;战国李悝为魏文侯相,奖励开荒,以尽地力,实行平籴,储粮备荒;隋文帝开皇五年设“义仓”,在收获时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唐太宗贞观二年,出内府财宝,以救灾民急难等。但是,真能防患未然的实在太少,就是在发生灾荒时,能尽力救助的也不多。“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雷》)当官府已不能帮助人们战胜灾荒,当人们对世间权威失去了信任,祈天祭神等种种迷信活动,就必然会在各处出现。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4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