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草堂东南约五六里,只见一道红墙之内,殿宇宏伟,古柏森森,这就是著名的武侯祠。据史载,诸葛亮率师北伐,屯兵五丈原(在今陕西周至县境,渭水南岸),因积劳成疾,在军中去世。当时举国悲悼,各地都要求为他立庙,朝廷认为不合礼法,没有答应,于是出现了“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景象。为此,习隆、向充上表后主,请为诸葛亮在沔阳(故城在今陕西勉县东河水之北)立庙,以慰民望。后主答应了,于景耀六年(263)春立庙。诸葛亮死后七十年,李雄在成都称王,国号大成,开始在少城内为诸葛亮修建祠堂。因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故其祠堂被称为武侯祠。杜甫到成都,首先游谒的,就是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据说武侯祠前有一棵大柏,合围数十丈,系诸葛亮亲手种植。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的武侯庙,同样是“中有松柏参天长”(《夔州歌十绝句》)。西周末年,召伯虎辅佐周宣王,率军征伐南方的淮夷,建立大功,于是有人在棠梨树下,作了一首诗怀念他:“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召南·甘棠》)说召伯曾在这棵高大茂盛的棠梨树下止宿过,千万不要砍伐它。“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古柏行》)。诸葛亮祠庙中的古柏,同样由于百姓的保护爱惜,三国魏将钟会在率军进攻蜀国,路经沔阳武侯庙时,非但不敢敌视,还亲自进去祭祀,并下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坟墓周围放牧砍伐。东晋桓温平定蜀中,将成都少城夷为平地,惟独对武侯祠,不敢有所损坏。钟会、桓温,都是恃才自大、骄横擅权的人物,但在诸葛亮祠庙前面,则不得不表示他们的敬畏之情。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4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