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政治家,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特色。在不少文学家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前代政治家作为崇拜的对象。李白钦佩谢安,苏轼推重陆贽,杜甫则尊崇诸葛亮。入蜀之后,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尤多。清代姚鼐编《今体诗钞》,只收录杜甫《咏怀古迹》前四首,而偏偏把最后吟咏武侯庙那一首遗弃了。吴闿生批评这种做法:“譬之栋梁连云而阙其正殿,万山磅礴而失其主峰”;认为“公生平意量,初不屑屑以文士自甘,常有经营六合之慨,每咏武侯辄枨触不能自已,此其素志然也。前幅尤壮伟非常,淋漓独绝,全篇精神所注在此,故以为结束”(《唐宋诗举要》引)。
东汉末年,沧海横流,天下大乱。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在今湖北襄阳县西),躬耕田野,不求闻达;但心怀天下,抱负不凡,常以春秋战国间的名相良将管仲、乐毅自比。刘备闻知诸葛亮英才挺出,不同寻常,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请教审时度势的大计。诸葛亮分析形势,运筹决策,定王业于胸中,视天下若掌上。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以后诸葛亮屡出奇计,帮助刘备建业蜀中,三分天下。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三尺遗孤,治理一国政事,外结东吴,北伐强魏,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志吞中原,威震南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这两句诗,沉挚悲壮,以极其简洁的言词,概括了诸葛亮的匡时雄略和报国深衷。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4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