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
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要求) 2.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我成功,我快乐!《问题引导》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2、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 3、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见课本10页第一段)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