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的央视《新闻1+1》关注了刚刚作出一审判决的林森浩投毒致黄洋死亡案。这起命案,因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校园寝室内,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又都为高学历人才,而受到社会关注。
一直追踪研究大学生犯罪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接受《新闻1+1》采访时提出:“学医的学生为什么会在一个很不经意的时间,或是一个事上出现了这样的行为?”
这是令很多人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林森浩从小成绩优秀,在同学中甚至有“品学兼优”的评价,却为并非深仇大恨的琐事做出“投毒”这样可怕的行为,李玫瑾教授将这种心智和印象上的巨大反差,归结为很可能是“底线观念”出了问题。
林森浩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自己过去“没有这方面的底线”,即没有把伤害别人的身体当作底线。他甚至承认,自己现在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许他还抱有修补人性的一丝念想。
林森浩对自己行为的辩护,都因他采取了对一般人而言绝对不可接受、也不被允许的手段而显得苍白无力;稍有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的人,都难以想象把“投毒”这样的方式施加于他人;无论在知识上,自己对后果有怎样的推测,这都是不该施行的。这,就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