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程提纲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的“无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二)变“无为”为“有为” 1、必要性: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可能性: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3、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二、过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生平、历史地位及贡献: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