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之“真”
据报载: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结束后,考官谈了评判标准:“答得‘真不真’胜过‘对不对’。”面试中,一个理科生的自荐材料引起了一位文科教授的注意,那名考生写道,自己是理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文科。教授就问他:“为什么觉得理科生可以不学文科?”考生直言:“浪费时间,对文史学科也没什么兴趣。”教授追问:“为什么没兴趣?”考生答:“历史、哲学都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有用吗?”考生的回答并不“完美”,却打动了考官。教授说:“因为这个学生很真诚,在面试中,诚信重于完美答案。”
读罢此文,心中疑惑始终不得解开。之所以“惑”,倒不在于那名考生的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社会上和学生、家长中的“重理轻文”早已几近见怪不怪,君不见由于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了。我的疑惑在于上述评判标准中,“真”和“对”似乎被割裂了。面试注重“真诚”,导向完全正确,但如何理解“真诚”,却需要考官少一些主观性和随意性,多一些客观性和科学性。
正巧,近日又读到与复旦大学有关的另一篇报道:从本学期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八十岁高龄的闻玉梅教授,开始为大一新生开设《人文医学导论》课。和闻教授一起教授这门课的,还有克卿书院院长彭裕文教授和哲学系的俞吾金教授。闻教授说:“医学和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医学院的学生更需要有人文关怀。这学期我只做这一件事,希望能够为学生点燃心中理想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