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20大猜想十
来源: 文章作者: 2010/3/30 10:07:00
KS5U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010年高考作文20大猜想十
2010高考作文猜想之十九: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叫距离的东西,距离可以让你获得,距离又或许会让你失去。
请以上面的文字作为作文的第一段,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与所提供的开头部分相关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要续成诗歌、剧本)。
【习作点评】
体验生命的距离
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叫距离的东西,距离可以让你获得,距离又或许会让你失去。
生命存在的状况,从始至终,在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有着距离。并非悲观,理想的岸与脚下的路每每无法重合,总被这样那样的险滩和鸿沟分隔,甚至难以逾越。[个性思考: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然而,一苇渡江的赶路人满怀着悲悯与执著,劈波斩浪,穿云破雾,把距离看成生命中的定数,坦然以对,有泪可落,却再也不悲凉。[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定数,“有泪可落,却再也不悲凉”,这真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的透彻理解。]
法国学者加缪在希腊神话里获得了灵感,阐发了二战之后最积极也最能鼓舞万众的学说: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推着石块上山,永无解脱,一段山坡的距离使他困顿在生无所歇的劳役里。既然明了了结局的无可更改,那么,请体验过程吧,用思想征服生命的距离。诺贝尔奖的《授奖词》中说:加缪的理论为人类重建理想做了杰出贡献。[“用思想征服生命的距离”,这样的认识并非空谷绝响,但出自一个高中女生的手笔,无疑是深刻且震撼性的。]
生命的鸿沟横亘在追求与现实中间,人类无数美丽的愿望变成了一厢情愿。二战过后,瓦砾能够清扫,废墟已经重建,心灵的创伤却久久不能平复。物质财富日益积累,但贫富悬殊,通往美好精神家园的桥难以搭建。距离,成为人类反观自我存在方式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理由。生命的初端是生,生命的末端是死,中间那一长段的距离,留给我们来面对。悲悯且执著地永往直前,生无所息的思想之光就会放大,距离不再隐藏于暗夜而面目狰狞。[从西西弗斯推石到二战家园重建,由个体推及人类,行文渐趋厚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把距离看成定数”又“坦然以对”的意蕴,境界为之阔大高远。]
史铁生的双脚与地坛始终隔着轮椅的距离,然而对生命存在方式的审视与悲情感恩的心,让他有了超乎常人的灵性与活力;海伦?凯勒的双眼与色彩缤纷的世界永远有着暗夜般的距离,然而她用豁达真诚的情怀为无数视觉正常的人引路,寻找一路走来的光明和美好;斯科特与南极极心隔着跨上一步即可征服的距离,却含笑倒在了冰天雪地,无怨无悔……[再举多例,以足够支撑观点:现实与愿望之间的距离始终存在,但能勇敢面对,这正是人类伟大之所在。]
追求与现实的距离让生命更富有使人敬畏的力量,然而并非不可接近。在悲悯执著的抗争中,或者,不求最终的征服,但求能够体验生命且心存感激,这就是至真至美的伟大人性。[文章的思想已在层进中提升,收于当止。]
【点评】
考场作文给出开头段,有续写的意思,这就要兼顾好它的限制性和开放性,在有限的地界较好地施展拳脚。一如鱼儿,只能在属于它的水里游泳。审其题意,不当只讲“距离”这一头,也不当只讲“得失”那一头,要整体地把握“距离”与“得失”的关系。明白了这一层意思,自可展开社会、人生的诸多思考。
文章探讨的其实是一个哲学的命题:人生该怎样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生命中注定了困厄的时候,我们该悲悯执著地在其间行走,坦然而坚定。将这样一种生命的体验置于人类自身常陷于困顿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视角独特,使文章具有斑斓的哲思色彩,令人赞叹。
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篇个性张扬的文章,并没有琵琶别抱,开篇简捷立意,引领之下,行文便一任灵感与思悟曼妙飞舞,论据充实,翔集有时,开合有度。结构颇中规矩而不着痕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刘基《郁离子》里有一个寓言:鹳鸟预知天要大雨,根据经验将巢迁往高处,结果洪水大于往常,鸟巢还是被淹。子游任武城宰,受鹳鸟迁巢的警示,号令全城造船对付洪水,百姓得以保全。子游事后说:“鹳鸟也算是能预知的,可惜它所知不远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遇上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判断和做法,是否都对呢?请从《鹳鸟》的故事里读出寓意,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习作点评】
由王国维之死想开去
一如鹳鸟,大儒王国维也是短视者。
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匆忙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所以,王国维是不该沉湖的。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精魂。
仔细想想,王国维该有鹳鸟“洪水将至”的预知本领——也就是他能够知道一个腐朽王朝(包括它的烂了的文化)终将被取代,尽管其过程是万分痛苦的;王国维该有子游“君子善假于物”的聪明做派——也就是他其实不必对曾处身其中的王朝及其文化作太多的担待;那么他或许就不会在清政权崩毁后选择解脱。
比起来,同样是一介文人,屈原的死却来得悲壮,他以死成全了个体对浊世的抗争也成全了人生于政治的理想。王国维的死则不同,至今还没有见一种关于其死因的解释,说他的死能脱了有所“殉”的干系。而我要说这种无法解释,正好证明了王国维其实死于他的短视。
如果王国维没有选择沉沦,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是另一种文化(民主革命)的先驱,会给更多的翘首企盼的人们带来新生活的希望。一如子游有憾于鹳鸟,历史原来总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愁思吗?
涓生,是鲁迅《伤逝》里的人物。他有预见也敢追求,与子君在一起时是快乐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涓生说的。他说得很对,于是,我便知道涓生最初是想给子君以幸福的,但他竟没有能吃准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子君最终会走向死亡的殿堂。他真的没有看到生活是否允许他这样做,社会是否允许他这样做。涓生所见不深,所知有限,所为太少,竟加速了子君的死啊!
人哪,为什么跳出自己的那个窠巢、那个短视就那么的难!鹳鸟预知到了洪水的将临,最终仍逃不过失去家园的痛苦,它的巢实在是沉沦于自己的短视;子游未知洪水的来袭,因鹳鸟搬家而避免了一场大难,他的成功就在于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这则寓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并非很难的事。日前从国家统计局获悉,四川省有一个地区对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致使部分农民的生活失去保障,开始出现“退林还田”的倒反现象。同在四川,泸定县退耕还林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推动后续发展。从1999年至2003年,该县通过退耕还林开发经济林木,桑、花椒、核桃、板栗等均在万亩左右,农民受益,温饱基本得以解决。
环视我们现实的社会人生,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因为短视而遗祸无穷。他们每为眼前的浮云所障,看不到未来的发展、事物的必然。他们也像鹳鸟一样,对于骤至的洪水有所知,却所为失当,最终只能在天空中留下哀鸣。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能先见,却还是眼光短浅。
【点评】
文章用材别取一途,由王国维之死说开去,在历史与现时、生活与文化的河流中倘佯,思想不乏深刻。所用事实论据典型而富有新意,显示出作者厚重的文学素养和认识水平。全文结构谨严,紧扣鹳鸟能预见却短视来行文,步步深入,揭示了“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的内在寓意,切合题旨。文章论据运用的自如,分析思考的深入,表现出特别多的色彩和灵动,不由人不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