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教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在汉语词典中,“批评”有两个意思:(1)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教育活动中的批评往往体现为后一个意思。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自觉加以消除或改正。但是,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有时我们的批评可能没有达到该达到的目的,相反却严重损害了师生关系,造成教育的失败。请看以下几个真实的案例: A.“一次数学考试之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估计能够有一个不错的成绩。发下考卷后果然分数很高,我开心极了。上课讲考卷时我发现数学老师一直用怪怪的眼光看着我。下课后,我被叫到办公室里,老师拿出我的考卷,说我偷看。我心里十分冤枉,也十分气愤。从这件事后,我一直不喜欢这位老师。” B.“某次一门课没考好,A老师叫我至办公室,没头没脑批评一顿,而且大多不切实际:‘哪门功课你不在退步?有几次考好过?’……当时听了很冤,我不至如此吧。以后对这位老师就很反感。” C.“初中时,有段时间我考试的成绩一直很差,落下来几十名。老师找我多次谈话。后来,有一次我在看漫画书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刚好第二天老师找家长谈话,妈妈就吧我看漫画的事告诉了老师。 那天中午午休时,老师把我叫到教室后门口,狠很地批评我。中午很安静,大家又都能看到,老师教训我的话大家又都能听到。我在那儿非常难过,根本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接下来的期中考试我考得更差。” D.“为了做好那一天的英语演讲,我便带了一只随身听,打算在邀请同学唱英文歌时配上音乐。中午,我回到教室时忽然发现随身听不见了,后面的同学告诉我,说是被班主任收去了。 我自以为没做错什么,便理直气壮地去办公室,然而班主任一看到我,还没等我开口,便训斥起来,毫不给我解释的余地。听了他的教训后,我干脆破罐子破摔,也懒得向他解释,反正他这种人说了也是白说。那以后,我就处处与班主任对着干,对班级的事一点也不热心,这也算对他蛮不讲理行为的惩罚吧!” 以上四个案例中,教师都试图通过批评来教育学生,使其向积极方向转变。但显然都效果不佳。几位被批评的学生不仅没有接受教育,反而激起了其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了敌视情绪。这种结果是教育者不愿看到的。那么,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更多地需要从教育者自身来找。我们认为,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避免以下几种错误: 1.心存成见,看“死”学生 对于学生,有些教育者可能习惯于依据过去的经验来给出结论,如果教师对某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刻板印象,就往往难以改变。于是就会出现好学生就不会差,差学生就不会好的思维定势。这种现象在实践中是十分有害的。 案例A中的教师正是因为这种思维定势,而不去调查了解,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至于不仅冤枉了学生,造成师生情绪对立,而且也错失了一次趁热打铁(成绩高,学生很开心。 教师这时如果能通过鼓励激发其成就感,必然会有效地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的教育良机。所以,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多一些冷静,多一些调查研究,就会少一些武断,少一些冲突,这时候的批评就可能会更有效一些(如果需要批评的话)。 2.以偏概全,缺乏公正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有的教师的个性使然,看问题习惯于偏激、绝对化;二是有的教师为了在批评学生时增加点“力度”,有意这样“处理”;有的教师则是因容易情绪冲动,致使思想和行为“变形”。 案例B中的教师就是因以上的某种原因,不能理性地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盲目扩大“火力范围”,一味“算总帐”,只顾痛快地进行全面否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把教师的批评看作是“找茬”,甚至是“故意整人”,于是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不公平感以及防卫心理,致使教师批评的出发点无论多好,也难以为学生接受。可见,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做到是非分明、功过分明、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是很必要的。 3.言行随意,挫伤自尊 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时,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如果教师的言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有的教育者对学生强烈的自尊需要漠然视之,用随意的言行损伤学生本来就尚脆弱的心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育手段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保护或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者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发展或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尊心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也就缺少了一种接受教育或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依托。 以上几个案例中,教师都没能保护或有效利用学生的自尊心进行教育。许多优秀教师认为,即使是批评,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这是教育活动进行的一个前提。那种不考虑学生感受,不顾及学生反应,不分时间、地点、方式的批评,效果往往会是适得其反。 4.言路单向,沟通不畅 批评是一种评价,而且,也应该是一种沟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恰当的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对学生的了解,除了观察、调查,更重要的就是直接听取学生的表述,包括学生的解释,甚至辩解。 这不仅是了解学生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体现。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行平等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使教师能在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倾听学生解释,有利于学生调控情绪,冷静看待自己的问题,因而更能接受教师的批评。 案例D中的教师不容许学生解释,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加训斥,其教育效果当然会大受影响。 总之,教育者在使用批评等教育手段时,必须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以确保教育的科学有效。事实证明,那种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来实施教育的批评是能够为学生接受,并且能够震撼或感染学生、感化教育学生的。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