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在课堂上不被关注、不被察觉的活动、事件,不待我们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已不复存在,而下一个活动却又接踵而至,使我们难以深思细想。 课堂的流动、变换,让我们通常只能抓住那些主流的方面,而自觉剔除一些瞬间发生的事件。然而,正是这些稍纵即逝的活动、事件静悄悄地影响着课堂进程、师生情绪和教学结果。 相当数量的教师,可能因为深陷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而对课堂的感觉不再灵敏,难以领悟课堂事件对教学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些貌似琐屑的事件入手,来反观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 案例一:上课铃响过许久之后,一个学生匆匆跑来,一把推开教室门就想往里冲。“站住!”听到教师一声喊,他顿时停下来。教师瞪了他一眼,不高兴地说:“真没礼貌!上课来晚了,也不知道喊报告?” 他愣了一下,转过身走出去,关上门,喊了一声“报告”,再从门缝里探脑进来,侧脸看着教师。教师不屑地说:“现在喊报告已经晚了,先出去站一会儿吧。”该生先是一脸疑惑,既而变为不满,干脆一甩门,跑了。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让学生用“配合”造句。有学生说:“上课时,我们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教师表扬说:“这个句子多通顺!” 在案例一中,教师告诉学生“上课迟到了要喊报告才能进教室”,但当学生按照这个规则来做的时候,教师还是表示不满。教师的出尔反尔,令学生无所适从并感到受辱,引发了师生冲突。 在案例二中,看似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出现任何阻碍,并且能够达成一致——学生就是要配合教师的工作。而事实上这种一致是建立在师生片面观念的基础上——教师是权威,师生之间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一种不和谐的阴影隐藏在融洽的课堂表象之下,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要尽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就需要我们对课堂上的沟通现象有所了解。 在课堂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教学而发生的沟通。 例如,教师为使学生理解“零不能作除数”这一内容,必须作大量的准备,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情况,也要知晓与此内容相关的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选择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零不能作除数”的意义,而不只是将其作为一条刻板的法则去死记硬背。 不经过沟通而直接告知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表述,或者通过强制的方式实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记忆,严格说来,都不是教学。 还有一类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似乎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沟通。这些沟通事件或现象,虽然并不直接指向教学,却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与那些有着明确教学意图和指向的沟通事件共存,并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程以及结果。 相关文章:课堂沟通小提示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