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后排现象”2009-1-9 11:05:00 阅读 参与讨论()

刚接收一个班级时,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不十分了解,大多是按照个子高矮来编排座位。一段时间下来,也许是人为的原因,也许是客观的原因,后排大多成了那些学习不够理想,思想不够上进的学生的“专座”。

抓住这批学生,小则对整个班级体的建设,大则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因此,正确对待“后排现象”,应该成为每个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工程”。

1.努力实施“小班化”教育,提高教师关注度

成班率过高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往往,一个班级的学生达到六、七十之多。而教师的精力和关注度是有限的。在“大班化”教学中,必定有一些学生会很少得到老师的恩泽。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都有着各种程度的暗示。而暗示的强弱往往与师生间的距离有很大关系。前排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强,后排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弱。这样,后排学生就很自然地成为不公平的一族。

如果,学校能从实际出发,积极倡导“小班化”教育,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倒不失为改变“后排现象”的一味良方。

2.合理安排学生座位,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在我们的教室里,学生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成排成行的,看上去四四方方,整齐划一,可对于教育而言,就在人为地制造前后区别,就在人为地制造“后排现象”。因此,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犹为重要。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多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以包围的形式编排座位,这样,问题就会减少。

如果,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只能采取“成排成行法”,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地安排前后左右的次序。要综合考虑各个学生的目前学习成绩、以后进步可能度、自我约束控制能力等等,努力做到优劣结合、合作发展,共同提高。

不能简单地让“后排”与“后进”划上等号。平时要经常调换座位,不仅换前后,还要换左右。这样,既避免了优生的优越感和后进生的自卑感,又增强了班级的竞争性和团结性,真正形成一个“帮、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

3.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听课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的活动范围小,就很容易会无意识地忽略了后排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后排现象”的改变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积极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后排学生无人关注的现象。

教师也要走下讲台,投入到学生中,特别是投入到后排学生的讨论中去,既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又提高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避免了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老师视野外的“自由活动”。

另外,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既可以避免后排学生看不清的弊病,又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何乐而不为?

4.加强心理疏导,促进整体提高

平时,我们会发现,本来并没有有意把后进生编排在最后,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坐在后面的学生,一般就会慢慢表现出他们在学习上的劣势。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关注相对少,接受暗示相对弱,“自由活动”相对多固然是原因,然而,挖掘其根源,观念上的“后排”才是实质。

前面的学生犯错了,经常会有老师说“站到后面去!”,或者有些班主任干脆让经常犯错的学生坐到后面去以示惩罚。

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自然地形成一种观念:“坐在后排的,都是差的!”长久下来,坐在后排的学生就会觉得低人一等,差人一级,当然也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因此,加强对后排学生的心理疏导,才是最关键的

班主任要经常找后排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以便让问题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后排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后排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鼓舞,帮助他们建立高度的自信。

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冷静地思考“后排现象”,有效地改变“后排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实现“人性”的教育。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9-1/9128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