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美.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思考并领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物质帮助之外,还应给予精神关怀这一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打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选段"我躺在担架上……")这是一段同学们似曾相识的片段,在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曾以低沉压抑的笔调,描写一个受伤的士兵,他不知为何而战,更不知为谁而战,却已从三个月前还在课堂里画花瓶,描字的青春少年,变成了没有双手,没有右腿的可怜人了.罪恶的战争彻底毁灭了无辜的青年.尽管没有战争场面的炮火,有的只是压抑的叙述——战争使人变成了什么样子.当我们今天再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心头依然是沉甸甸的.这位以独特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 二,简介作者: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