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教育领域的最热词非“异地
高考”莫属。它承载了数千万流动家庭对教育公平的梦想。我国有2亿多流动人口,这些离开故乡的人,他们勇敢地往有前途有机会的地方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居留之所。而他们最终立足的“第二故乡”,在接受着他们奉献的同时,有没有足够的胸怀包容他们,他们的孩子能不能在这里享受平等高考的权利?
1000多万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阶段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权利,在近几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固然令人振奋。但是随后问题凸显:这些孩子的升学通道何在?与户籍挂钩的高招政策让他们在流入地没有一张高考考桌,只能像候鸟一样回原籍考试。
当异地高考这个现实问题被推到国人面前时,人们发现,破冰之旅充满了艰难曲折。这是一项高度敏感的综合改革,既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迫切诉求,又必须充分考虑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现实可能。官方的万般考量,民间不同利益群体的激烈对话,显示着异地高考要真正落实,尚面临着复杂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