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资阳日报》公示的一份“拟换发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引发热议,网友指出资阳市下属的简阳市简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雷启锋在列。记者调查发现,除雷启锋外,还有8名官员也在名单中。多名涉事者回应,对自己名字出现在名单中一事毫不知情。(9月13日《南方都市报》)
一边是报纸一本正经的名单公示,一边却是涉事人员“不知情”的回答,如此巨大的反差确实耐人寻味。“拟发新闻证”的地方报纸,此番有些“热脸贴上了冷板凳”的尴尬,如此结果让人有了产生更多想像的空间。究竟是官员为求自保的“断尾求生”,还是确属不知情下的“友军误伤”,或许还真是“天知地知”,其间真相还有待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调查之后,才能得出结果。不过,“官员何以多记者证”的现象,却由此引发出了思考。
权力之下容易资源云集,依托地方宣传系统生存的媒体,免不了要和地方宣传官员们“勾肩搭背”。 “官员何以多记者证”现象的出现,其实基于供求两方的需要,作为供给者的媒体,以一个“记者证”的证书,就可以将地方宣传系统的要员,变相纳入自己名下,无论是开展各种活动,还是争取相关经费,都多了一张准入证,比如拉点赞助,增加发行,都可以通过行政的手段给予保障。同时,有了“记者证”的掩饰,官员“撰稿者”们便可据此提供稿源,获得相应的报酬收入,也可为利益输送创造条件。当然这些都只是理论是的可能,并非就一定付出了实施,但通过“记者证”让彼此之间建立一种渠道,却是其初衷所在,也是最基本的手法之一,不仅媒体行业存在,其他领域也并不鲜见。